2021年7月28日365串球在哪里买_365bet投注网站_365游戏厅网页登录
是第十一个“世界肝炎日”
今年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宣传主题是
消除肝炎,时不我待
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
确定今年的宣传主题是
积极预防,主动检测,规范治疗
全面遏制肝炎危害
旨在号召公众积极主动接种肝炎疫苗,主动进行体检了解肝脏健康状况,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,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。
什么是病毒性肝炎?
它们的种类和特点是什么?
会不会传染?
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、主要以造成肝脏炎性损害为主的常见传染病。肝炎病毒可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型。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,一般预后良好;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,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。
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都比较相似,急性期以疲乏、食欲减退、肝肿大、肝功能异常为主,部分病例出现黄疸;长期慢性肝炎患者也可出现肝区疼痛/不适、肝肿大、肝掌、蜘蛛痣、肝硬化、腹水等症状。
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则是其中主要的传染病“杀手”。每年,全球有110万人由于没有及时接受乙肝和丙肝检测和治疗而死于肝硬化或肝癌。
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,饮用被污染的水或者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。
乙肝和丙肝主要经血传播、母婴垂直传播和性传播。例如,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,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(如注射毒品等)、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具(如纹身、穿耳孔等),共用剃须刀和牙刷;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;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。
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,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。
1、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、安全、有效的措施。
我国于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,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,全程免疫需按“0,1,6月”免疫程序接种3针,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,接种越早,效果越好。
除新生儿外,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、托幼机构工作人员、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、血液透析患者、免疫功能低下者、职业易发生外伤者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、男性同性性行为者、有多个性伴者或注射吸毒者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。
2、乙肝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。
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在妊娠或分娩的过程中,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。感染时年龄越小,转化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风险越高,因此开展乙肝母婴阻断的意义重大。
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应确保住院分娩,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。
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,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首针乙肝疫苗,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,并按照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后续剂次的接种。
3.注意饮食、饮水卫生和接种疫苗,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。
搞好环境卫生,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,改善供水条件;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饭前便后洗手,不吃生食,不饮生水,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。
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。2008年甲肝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,适龄儿童在18月龄免费接种。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、托幼机构工作人员、集体生活人员等重点人群也应接种甲肝疫苗。现阶段我国已有戊肝疫苗,可自愿自费接种。
4.切断传播途径,可有效预防丙肝。
目前尚无丙肝疫苗,但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,丙肝是可以预防的。
▲血液传播:
(1) 输血及血制品: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,输血后肝炎70%以上是丙型肝炎。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,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,但丙肝抗体阴性的丙肝病毒携带献血者尚不能筛除,输血仍有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,特别是反复输血、血制品者。
(2) 注射、针刺、器官移植、骨髓移植、血液透析:如静脉注射毒品、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等。器官移植、骨髓移植及血液透析患者亦是高危人群。
(3)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,共用剃须刀、牙刷、纹身和穿耳环等是丙肝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。
▲性传播:
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属高危人群,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,特别是艾滋病,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。
▲母婴传播:
感染丙肝的孕妇在分娩时可能将丙肝传播给新生儿。
接吻、拥抱,喷嚏、咳嗽,食物、饮水、共用餐具和水杯、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丙肝。
丙肝的预防要点:
1.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;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,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实行一用一消毒措施;对带血及体液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;加强血制品管理,每一个献血员和每一个单元血液都要经过最敏感的方法检测HCV抗体或核酸。
2. 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;
3. 静脉吸毒者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教育,劝其戒毒,不共用针具;
4. 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;
5. 确保理发、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均严格消毒;
6. 如发生上述高危行为,应及时进行丙肝检测,做到早检测、早诊断、早治疗;
7. 一旦发现感染丙肝病毒,及早到正规医疗机构确诊和治疗,经过2~3个月的规范抗病毒治疗,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。
5.日常工作、生活接触不传播乙肝和丙肝。
乙肝和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。因此,日常工作、学习和生活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。
2021年7月28日
是第十一个“世界肝炎日”
今年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宣传主题是
消除肝炎,时不我待
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
确定今年的宣传主题是
积极预防,主动检测,规范治疗
全面遏制肝炎危害
旨在号召公众积极主动接种肝炎疫苗,主动进行体检了解肝脏健康状况,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,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。
什么是病毒性肝炎?
它们的种类和特点是什么?
会不会传染?
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、主要以造成肝脏炎性损害为主的常见传染病。肝炎病毒可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型。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,一般预后良好;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,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。
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都比较相似,急性期以疲乏、食欲减退、肝肿大、肝功能异常为主,部分病例出现黄疸;长期慢性肝炎患者也可出现肝区疼痛/不适、肝肿大、肝掌、蜘蛛痣、肝硬化、腹水等症状。
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则是其中主要的传染病“杀手”。每年,全球有110万人由于没有及时接受乙肝和丙肝检测和治疗而死于肝硬化或肝癌。
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,饮用被污染的水或者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。
乙肝和丙肝主要经血传播、母婴垂直传播和性传播。例如,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,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(如注射毒品等)、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具(如纹身、穿耳孔等),共用剃须刀和牙刷;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;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。
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,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。
1、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、安全、有效的措施。
我国于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,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,全程免疫需按“0,1,6月”免疫程序接种3针,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,接种越早,效果越好。
除新生儿外,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、托幼机构工作人员、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、血液透析患者、免疫功能低下者、职业易发生外伤者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、男性同性性行为者、有多个性伴者或注射吸毒者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。
2、乙肝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。
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在妊娠或分娩的过程中,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。感染时年龄越小,转化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风险越高,因此开展乙肝母婴阻断的意义重大。
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应确保住院分娩,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。
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,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首针乙肝疫苗,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,并按照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后续剂次的接种。
3.注意饮食、饮水卫生和接种疫苗,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。
搞好环境卫生,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,改善供水条件;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饭前便后洗手,不吃生食,不饮生水,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。
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。2008年甲肝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,适龄儿童在18月龄免费接种。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、托幼机构工作人员、集体生活人员等重点人群也应接种甲肝疫苗。现阶段我国已有戊肝疫苗,可自愿自费接种。
4.切断传播途径,可有效预防丙肝。
目前尚无丙肝疫苗,但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,丙肝是可以预防的。
▲血液传播:
(1) 输血及血制品: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,输血后肝炎70%以上是丙型肝炎。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,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,但丙肝抗体阴性的丙肝病毒携带献血者尚不能筛除,输血仍有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,特别是反复输血、血制品者。
(2) 注射、针刺、器官移植、骨髓移植、血液透析:如静脉注射毒品、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等。器官移植、骨髓移植及血液透析患者亦是高危人群。
(3)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,共用剃须刀、牙刷、纹身和穿耳环等是丙肝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。
▲性传播:
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属高危人群,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,特别是艾滋病,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。
▲母婴传播:
感染丙肝的孕妇在分娩时可能将丙肝传播给新生儿。
接吻、拥抱,喷嚏、咳嗽,食物、饮水、共用餐具和水杯、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丙肝。
丙肝的预防要点:
1.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;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,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实行一用一消毒措施;对带血及体液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;加强血制品管理,每一个献血员和每一个单元血液都要经过最敏感的方法检测HCV抗体或核酸。
2. 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;
3. 静脉吸毒者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教育,劝其戒毒,不共用针具;
4. 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;
5. 确保理发、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均严格消毒;
6. 如发生上述高危行为,应及时进行丙肝检测,做到早检测、早诊断、早治疗;
7. 一旦发现感染丙肝病毒,及早到正规医疗机构确诊和治疗,经过2~3个月的规范抗病毒治疗,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。
5.日常工作、生活接触不传播乙肝和丙肝。
乙肝和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。因此,日常工作、学习和生活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。